(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政务动态>区县动态

小切口破题大治理 小场景撬动大民生 沙坪坝 奋力谱写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5-06 11:02
发布时间:2025-05-06 11:02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社区城管联络人在团结坝社区参加“居民小两会”

美团骑手在新体村观看智能配送地图

学生家长在“沙磁护学驿站”休息等候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超大城市治理面临诸多挑战。作为重庆市中心城区,沙坪坝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探索“以小见大”的治理路径,坚持苦干加巧干、经验加创新,通过“红岩城管进社区”“沙磁护学助医”“信用+执法”等小事情切入,全面推动城市治理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

2024年以来,沙坪坝区16个部门协同推进30项专项行动,“沙磁新风”城市文明提升行动、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优质教育均衡普及行动、燃气管网安全整治及“沙磁护学助医”行动等标志性成果已落地见效,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获得住建部推广,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贡献具有沙坪坝特色的新经验、新路子,全力书写“民生为大”的高分答卷。

定期参会听民意

“红岩城管进社区”更接地气

近日,石井坡街道团结坝社区的居民们惊喜地发现,曾经“堵心”的聚力路焕然一新——乱停放的车辆不见了,人行道上整齐竖立的U型桩既守护了通行安全,更“圈”出了居民们的幸福感。这一变化,正是沙坪坝区“红岩城管进社区”机制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

“社区和执法队员天天‘打游击’劝离车辆,但治标不治本。”社区工作人员回忆道。转机出现在社区每周三定期召开的“居民小两会”上——社区城管总联络人每周三风雨无阻参加“居民小两会”,因为这是搭建与群众沟通联系的重要桥梁。城管总联络人现场了解到居民希望通过在新建公路的人行道上加装阻车设施来解决车辆乱停怪象,当即拍板:“群众的安全需求必须优先解决!”很快,300根U型桩迅速到位,人行道车辆乱停乱放问题彻底解决。“现在路敞亮了,心里也踏实了!”居民李阿姨点赞道。

这样细节的暖心举措,源于沙坪坝区创新推出的“红岩城管进社区”机制。全区22个镇街115个社区实现城管进社区全覆盖,城市管理人员下沉网格,与社区干部、物业、志愿者组成“1+3+N”治理团队,形成“5分钟响应、半小时到场”的快速处置模式。截至目前,已累计解决群众身边问题12.48万个,投诉量下降26.5%。

如今,在沙坪坝的多个社区,一场“微更新”已悄然上演:在饮水村社区,城管队员巡查时发现一处老旧小区照明不足,存在安全隐患,立即联动市政部门增设路灯;在滨江社区,居民反映便民步道破损,城管服务站迅速协调施工,仅用3天完成改造……如今,一些治理不善的背街小巷,经“城管+网格员+居民”三方共治,拆除违建、垃圾分类、新增绿化带,摇身变为温情四溢的“睦邻花园”。

同时,沙坪坝区还创新“四在机制”——党建赋能“引领在”、城管服务“驻点在”、协调互动“平台在”、群众意见“反馈在”,确保问题“发现得了、处置得快、反馈得好”。

“超大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红岩城管进社区’这个品牌的本质,就是让城市管理从‘政府独奏’转为‘全民合唱’。”沙坪坝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治理下沉到最基层,不仅提升了治理效率,更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

信用+执法

“大综合一体化”优化营商环境

“以前各部门轮流来检查,一个月要接待好几拨,现在一次检查就搞定,省时又省心。”在磁器口古镇经营土特产店的张先生,对沙坪坝区推行的“信用+执法”新模式赞不绝口。

磁器口作为著名景区,商户密集、业态多元,过去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较为突出。为此,沙坪坝区依托“执法+监督”数字平台,将原来分散的执法检查整合为“综合查一次”,并通过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实施差异化监管,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减少检查频次,真正实现“无事不扰”。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磁器口片区已开展旅游特产、文化演艺等特色领域组团式执法8次,检查商业主体33家,检查频率减少20%以上,问题整改率提升至98%。

这种创新做法不仅减轻了企业负担,更通过信用激励引导企业守法经营,形成了良性的市场生态。

事实上,在磁器口街道创新落地的“信用+执法”的综合场景,只是沙坪坝区全力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的一个缩影。

目前,沙坪坝区已经构建起了由1个委员会牵头、1个专家组献策、1个专班推进、16个部门协同、22个镇街落实、115个社区执行的“1+1+1+16+22+115”治理体系。通过定期调度、双向晒比等机制,推动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治理格局。在综合执法改革方面,已下放事项权限54项,划转执法事项992项,有效破解了“九龙治水”的治理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沙坪坝区还勇当“探路者”,创新打造了全国首个“骑手友好街区”。一方面通过建驿站、设置专用停车区、智能配送地图等为全区近万人的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解决“休息难、充电难、如厕难”等切身问题,另一方面组建“红岩骑手”志愿服务队,参与“随手拍、随手报”“爱心送考”等公益活动,让“流动力量”变为“治理增量”。

这一做法不仅体现了沙坪坝区优化营商环境的细节功夫,还获评全国新就业群体党建典型案例,并在全市推广。

沙磁护学助医

“人民城市”更有民生温度

每天早晚高峰,树人小学周边曾是沙坪坝区交通“堵点”之一。家长接送孩子时,车辆随意停靠,人行道拥挤不堪。如今,这里焕然一新:临路绿化带被改造成家长等候区,增设“沙磁护学驿站”,内含公厕、共享休息空间;南侧桥下空间增设座椅,方便家长避雨等候。类似的精细化改造,让高峰时段车辆通行效率提升20%,家长接送时间缩短20%。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沙坪坝区“沙磁护学”“沙磁助医”专项行动。针对学校、医院周边存在的“停车难、隐患多、通行堵、秩序乱”等“城市病”,由该区城市管理局牵头,联合公安、交通、街道等部门,“一校一策”“一院一策”制定方案。

在人民医院,原本狭窄的车行道进一步拓宽,增设即停即走接送区;对面闲置地块新建停车场,新增192个车位,就医车辆排队时间减少30%。改造后的彩色透水混凝土步道既美观又防滑,候诊环境更加有序。

“以前送孩子上学,车没地方停,现在方便多了。”家长王先生感慨道。截至目前,沙坪坝区已完成树人小学、重庆八中、人民医院、肿瘤医院等重点区域整治,市民满意度达96%。

“随着各个重点片区改造启动,‘沙磁护学助医’将从民生品牌升级为城市IP,力争让每个孩子、每位患者的安全感、幸福感都能得到提升。”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他们将做好南渝中学、人民医院井口院区等学校、医院周边整治,持续推动“沙磁护学助医”行动走向深入。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