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公共服务

“小卡片”链接“大民生” 川渝携手破题跨区域协同治理

发布时间:2025-05-15 17:23
发布时间:2025-05-15 17:23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川渝两地以“小卡片”链接“大民生”。主办方 供图

5月15日,记者从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了解到,今年初,川渝两地以“制度型开放”破题,联合出台全国首个区域协作的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这一法治实践不仅破解了区域服务壁垒,更以“小卡片”链接“大民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新动能,为全国跨区域协同治理提供“川渝样本”。

从“多卡冗余”到“一卡通用”:立法破壁的川渝实践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两地人员流动日益频繁,但公共服务领域“卡码冗余”“互不通用”等问题长期困扰群众。重庆市民李先生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在重庆办的社保卡,到成都医院不能用,还得重新办就诊卡。旅游时景区要扫码,图书馆借书又要另外认证,实在麻烦。”

针对这一痛点,川渝两地人社部门将“一卡通”立法纳入跨省合作重点事项,创新“四同步”机制——高位统筹同步立项、专班推进同步起草、联动审议同步通过、精准对标同步施行,贯通立法全周期。

立法过程中,“三链条”意见征集闭环成为亮点,即搭建需求发现链、创新意见征询链、完善评估反馈链。通过跨省联合调研、云端问卷与线下论证,累计征集意见108条,采纳73条。

“群众最关心的是‘减证便民’。”重庆市社保局工作人员介绍,“比如异地就医结算、景区‘一卡通游’等需求被写入条例,未采纳的意见则通过‘清单式反馈’向公众说明原因,确保透明公开。”

“小卡片”链接“大民生”:23项功能互认背后的便民图景

“现在去四川出差,社保卡直接刷地铁、借书、看病,再也不用带一堆证件了。”在重庆某科技公司工作的李女士感慨。目前,川渝两地协同工作方案,制定首批应用目录,推进实施“1342”行动计划(1个专班、3大项应用功能、4大类创新场景、2个协同案例),成功打造遂潼“一卡通”协同“样板间”,实现人社、政务服务“一码通办”,23项功能互认互通,川渝“一卡通”应用场景深度拓展。

政务服务中,“指尖办事”成常态。电子社保卡与天府通办、渝快办、四川人社APP、重庆人社APP等平台互通,集成失业金申领、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等40项线上服务。据悉,重庆市105项人社服务实现“全业务用卡”,累计补贴待遇进卡超2000亿元。

交通领域,“一卡通行”加速融合。加载交通密钥的第三代社保卡已在重庆发行330余万张,实现轨道、公交“一卡通乘”。在遂宁、潼南等试点区域,累计服务3.2万人次。

文旅场景下,“一卡畅游双城”。持社保卡可通刷川渝42家景区、20家博物馆,并享受门票优惠,200家图书馆实现借阅“通借通还”。

医疗方面,异地结算“零跑腿”。2023年以来,川渝两地已实现异地就医免备案结算,惠及群众超530万。重庆市参保人张先生因急性阑尾炎在成都华西医院就诊,通过社保卡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要是以前,得先垫付再回重庆报销,至少跑两趟。”张先生说。

全域覆盖+金融普惠:区域协同走向纵深

为实现“泛在可及”的服务目标,川渝两地打出“组合拳”。

一是服务网点“零距离”。截至2024年12月底,两地共同打造社保卡服务网点8098个,实现申领、补换、密码重置等10项服务“川渝通办”,累计服务群众超59万人次。

“以前要回四川老家,现在跨省通办太方便了。”在重庆沙坪坝区政务服务大厅,川籍务工人员陈女士仅用不到半小时便完成了社保卡补办。

二是金融普惠“减负担”。川渝两地联合社保卡合作银行出台多项区域内的金融优惠措施,减免年费、异地取款手续费、补换卡费等6项费用。

2024年末,重庆市持卡人数达3651万(含在渝参保的外地户籍人口),电子社保卡覆盖率73%,全年累计办理相关业务555.2万人次,其中上门服务28.6万人次。四川全省持卡人数达9162万,基本实现人手一卡,电子社保卡领用人数达到6236万人。在社保卡应用方面,四川在全国率先实现惠民惠农补贴资金通过社保卡“一卡通”发放,惠及群众3906万人。

从“破壁”到“融合”,川渝以一张社保卡撬动跨省治理变革:23项功能互认、59万人次跨省通办、8亿人次用卡(码)量……数字背后,是两地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川渝‘一卡通’不仅是一项技术工程,更是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革命。”重庆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说,未来,重庆将继续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共服务一体化迈入新阶段,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法治样本”。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