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人民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公安民警就制售假冒鸡精案件情况展开讨论。受访单位供图
沙坪坝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走访辖区各品牌油漆销售网点,助推建立侵权预警通道。受访单位供图
九龙坡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和公安民警对涉案假酒进行查验。受访单位供图
“市场上仿冒品几乎绝迹,我们的销量同比增长了三成。”7月8日,一家“正宗川味”老字号味精品牌——四川某食品公司陈经理翻阅着销售报表,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新变化不止于“老字号”。国际名牌油漆品牌授权点设立侵权预警通道,向“包工包料”工程知假用假说不,堵住假名酒跨省物流漏洞……一个个侵权案件被侦破的背后,是不可逾越的司法红线。
近年来,川渝两地检察机关构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联合挂牌督办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全链条打击跨区域制假售假犯罪,携手护航各类企业商标品牌权益,让法治为知名商标品牌筑起“护城河”,为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厚植法治化营商环境。
① 国际名牌油漆现“李鬼” 深挖电子交易痕迹揪出“原形”
今年3月,随着一声法槌的重重落下,一场横跨川渝的假冒名牌油漆案画上句号。以姜某某为首的团伙被依法严惩,这条将劣质油漆冒充国际知名品牌油漆的黑色产业链被彻底斩断。
事情始于沙坪坝区的一起消费者投诉。有消费者反映,所购买的某国际名牌油漆出现遮盖问题。
民警循线追踪至郊区出租厂房,眼前景象令人震惊:百余桶假冒品牌油漆成品堆在一起,近千个空桶散落角落。这个由姜某某和工人张某某运营的“品牌工厂”,通过发展妻弟、侄女等亲友形成三级分销网,将每桶成本仅40元的劣质油漆换上国际知名品牌的包装,以正品七折价格销往川渝两地。
“我卖的都是正规产品!”面对审讯,姜某某矢口否认。案件侦办陷入三重困境:制假时间跨度长达4年(2020年7月至2024年9月),部分物证灭失;19名涉案亲友分散川渝两地且相互包庇;最关键的是,姜某某采取“真假混卖”的伎俩,导致银行流水与涉案金额严重不符。
2024年秋,川渝检察协作联席会上,两地检察官聚焦案件核心症结——如何突破姜某某“真假混卖”的取证难题。专案组提出关键路径:“深挖电子交易痕迹!”
在数据排查中,检察官锁定姜某某与多名下家的微信聊天记录,从中梳理出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交易记录、部分包含规避检查的发货暗语指示、发货记录单据等,结合下家的言辞证据交叉验证,并协调审计部门重点审计交易价格明显低于正常价格的交易记录,从而反证姜某某的售假金额。
面对电子证据构筑的完整链条,姜某某的心理防线彻底瓦解,如实供述犯罪经过——其通过网络购买假冒名牌油漆的包装桶,在厂房灌装劣质漆后,通过亲友分销网销往川渝多地。
今年3月,法院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姜某某有期徒刑三年、罚金15万元并赔偿企业20万元,从犯张某某获刑一年六个月。
案件审结后,川渝检察协作持续深化:沙坪坝区人民检察院促成侵权方与被侵权方自愿达成赔偿协议;两地检察机关签署《知识产权检察协同保护意见》,建立证据互认机制,确保19名分销商另案处理尺度统一;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送法进千店”行动,在品牌授权点设立侵权预警通道。
全国人大代表龚定玲在检察开放日现场评价:“川渝检察协作实现了全链条打击犯罪、推动行业治理、搭建共治平台的三重效果,这种‘惩治-治理-预防’模式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法治动能。”
② 仿冒灯具装进精装房 检察官借助“外脑”办案精准定性
重庆市某房地产公司监理工程师王鹏(化名)至今记得那个令人警醒的验收现场:技术人员反复调试着几盏闪烁不定的“品牌灯具”,最终检测报告显示灯具芯片编码与品牌数据库不符。这场持续4年的骗局由此败露——某照明公司将成本仅18万余元的“贴牌”灯具,冒充价值29万余元的正品装进精装房。
随着川渝检察机关携手打假,一条横跨设计、生产、安装的制假售假链条被拦腰斩断。
“用正品只能勉强保本。”2020年工程中标后,照明公司法定代表人张某在办公室敲着计算器,向总经理姚某摊开账本。两人随即联系A品牌销售代表唐某。这个深谙门道的“老江湖”通过中间人联系上广东省某灯具厂老板王某。
于是,唐某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提供品牌商标标识和具体产品规格型号,王某则组织工人生产灯具并贴上假冒商标,张某和姚某则着手将这批仿冒灯具安装到房地产公司的工程项目上。
仿冒灯具混入重庆某商品房工地建材堆场后,工人们照常施工安装,直到那场验收时技术检测亮起红灯——灯具核心参数与正品存在系统性偏差。
“包工包料工程用假货算不算销售?”案件移送江北区人民检察院后,一个法律适用上的认识分歧成了“拦路虎”。
检察官启动“检察+行政+高校”协作机制,重庆大学专家指出关键:“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57条的立法本意考量,施工方将假货作为合同标的交付,本质上完成了销售行为。”引入“外脑”助一臂之力,该案被精准定性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依托川渝检察协作机制,两地检察官协同取证,通过对比银行流水等方式一一核验电子证据,唐某在川渝间的资金链被完整还原。2024年11月,唐某等三名川籍嫌疑人被移送四川省仪陇县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结案不是终点。针对案件中暴露的工程领域侵权与质量隐患,江北区人民检察院推动多部门启动专项整治。如今在工地现场,监理人员手持品牌授权书逐批核验材料,有的精装房施工合同还新增了知识产权保证条款。
③ 为“老字号”鸡精正名 假货投诉量连续半年清零
一起榨菜商标侵权案背后,竟然牵出跨省制售假鸡精的“案中案”。而一个“老字号”因假货受损的声誉就此迎来了转机。
两年前,涪陵区人民检察院专案组在提前介入某榨菜商标侵权案过程中,与公安机关开展案件会商及数据初审时,意外发现这个犯罪团伙的主犯之一魏某某还涉嫌制造假冒某知名品牌的鸡精,并通过网络平台销售牟利。“这些假货外包装几乎以假乱真,普通消费者难以分辨。”办案检察官仔细对比产品真伪时发现,假货包装封口存在细微瑕疵。
经抽样检验,涉案鸡精虽未检出有毒有害成分,但谷氨酸钠、总氮等核心指标均不符合《鸡精调味料》相关标准。“调味品直接关系民生健康,必须守住安全底线!”涪陵区人民检察院联合成都高新区人民检察院实地走访受害企业,发现这家以“川味正宗”著称的老字号,正因假货泛滥而面临信任危机。
专案组成员克服案件涉及地域广、涉案人员多,且非法经营数额难以认定等难题,在6万余条电子交易数据中逐条梳理,查明了该犯罪团伙制假、售假的起止时间并计算出假冒多种产品的涉案金额共计390余万元,其中涉案假冒品牌鸡精的销售金额达14万余元。经涪陵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主犯魏某某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人民币80万元。犯罪团伙其他成员均受到相应刑事处罚。
案件审结后,检察协作持续发力。涪陵区人民检察院向成都高新区人民检察院移送公益诉讼线索,两地同步行动:成都市场监管部门对7个街道开展突击检查,追回销毁流入市场的假鸡精;涪陵区人民检察院推动签订《深化检察协作促进双城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公益诉讼等五大协作机制。
如今在成都的调味品市场,商户们进货时主动查验品牌授权书,监管部门定期抽检产品成分。“去年此时假货投诉月均十余起,如今已连续半年清零。”陈经理感慨道,“这比罚金数字更让我们安心——川渝检察协作真正守住了舌尖安全。”
④ 顺藤摸瓜挖出假酒“物流网” 快递公司强化收寄验视规程
近日,在九龙坡区人民检察院物证陈列室的强光灯下,检察官用镊子夹起假名酒瓶的防伪标。“2015”蚀刻字样在玻璃上泛着冷光——这个几可乱真的细节,曾让不少消费者上当。
据了解,该案办理过程历经波折——嫌疑人当庭翻供使案情陷入僵局,最终依托川渝检察协作机制破除信息壁垒,实现全链条打击。
“这里卖的酒是假的!”三年前,重庆高新区公安机关接到群众举报后立案侦查。此时恰逢西部(重庆)科学城知识产权检察工作站设立后不久,鉴于案件跨区域、涉案人员多、金额巨大,工作站在重庆市人民检察院指导下第一时间提前介入,与侦查机关共同制定取证方案,从证据固定、商标鉴定到资金流向全面引导侦查。
调查揭露了精心编织的产销链条:自2020年起,刘某团伙购买大量正品名酒包材,在隐蔽窝点将廉价白酒注入真酒瓶,通过更换瓶盖、重贴标签等手法伪造年份酒,再经物流发往经销商。
2023年,川渝公安机关协同收网,一举捣毁9个制假窝点,查获假酒300余瓶,冻结涉案资产1000余万元。
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后突遇难题。“我就寄了几个快递!”“这是低价收购的真酒!”2023年6月,刘某等6人纷纷翻供。
面对僵局,检察官们重新审查案卷信息,发现刘某等人一直以来都是通过线上联系、按需供货。“线上交易必留痕!”办案检察官调取大量书证和监控信息,并从中查找梳理出刘某购买的贴有商标标识的酒瓶等包材,以及经销商找刘某等人求购假名酒的微信聊天记录、电话通话记录、物流发货清单、转账记录等。
川渝两地检察机关协作共享的涉案资金流、物流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跨省交易链条的真实存在和运作模式。当上百页的铁证摆在面前,刘某终于认罪:“我愿意交代犯罪事实……”
更令人警醒的是物流监管漏洞——某快递公司长期未落实实名收寄、开箱验视制度,致使不法分子以虚假身份流转假酒。
为此,九龙坡区人民检察院发出检察建议督促有关部门监督履职,快递公司随即开展全网络整改,强化收寄验视规程。
“本案最关键之处不是追回赃款,而是办理一案推动该领域源头治理,通过检察建议堵住了跨省物流漏洞。”办案检察官说。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