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今日重庆

跑赢自然灾害 管好地下空间 抓好安全生产 解锁“韧性重庆”的治理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17 07:16
发布时间:2025-08-17 07:16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一个暴雨如注的夏夜,綦江区藻渡水库坝体安若磐石,水面上泛起密集的水花。当晚值守的工程师盯着监测屏,数据跳动间,下游綦江城区的百万居民正安然入梦——这座原计划在2027年4月前具备下闸蓄水条件的水库,已在今年汛期发挥初步作用,在城市与洪水之间筑起安全有效的“大坝”。

这样安心的场景,正在巴渝大地不断显现。近年来,重庆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以一场深刻的变革诠释“城市韧性”的新内涵:从对抗灾害的工程硬实力,到城市“毛细血管”的智慧运维,再到生产安全的精细管控,一条集约高效的韧性城市发展新路径日益清晰。集约高效的数字网络,精密的工程调度,牢固的监管防线……共同编织起一张守护城乡千万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韧性之网”。

科技赋能

织密防灾救灾“防护网”

8月8日,綦江区赶水镇,藻渡水库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装载混凝土的灌装车辆穿梭其中,各种机械设备轰鸣,现场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井然有序地忙碌着。

“3个月前就提前达到度汛高程。今年汛期,这道坝就像‘门神’,守护着下游的赶水场镇和綦江城区。”工程项目业主负责人何迎春抹了把汗,指着已超过356米高程的坝体说。

这座在建水库,是重庆运用工程手段筑牢防灾根基的缩影。去年以来,重庆聚焦地灾隐患点、水库、山洪沟道等薄弱环节,汛前完成水毁修复、地灾工程治理等重点项目,让“硬防护”成为城市韧性的第一道屏障。藻渡水库建成后,每年将新增1.79亿立方米供水量,灌溉23.5万亩土地,惠及沿线343万人,把綦江流域的防洪能力由20年一遇提升到50年一遇,“防”和“用”之间实现集约高效。

工程防治固根本,但想“跑赢”自然灾害,数字化监测预警必不可少。

前不久,一场暴雨突至,江北区南桥寺立交下穿道出现积水,“积水超标,禁止通行!”数字应急“积水查”突然弹窗,路口信号灯同步变红。系统自动向公安交管部门发出预警指令,附近巡逻的交巡警火速到场疏导,组织车辆临时改道;住建部门的抽排车紧随而至,20分钟后积水排除,立交恢复交通,车辆安全驶过。“以前靠人盯,现在靠系统‘喊’,效率大大提升。”参与疏导的交巡警感慨。

这样的“科技神器”在重庆已不鲜见。

在武隆区长坝镇鹅冠村的地灾隐患点,GNSS位移监测设备全天候工作,实时传回雨量、位移变化等数据。“以前爬坡看裂缝,现在数据自动报,村民都说心里踏实多了。”网格员陈光明说。

应急叫应终端、应急前突车、对讲终端……前不久,涵盖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地震地灾、预警监测、通信服务、综合保障、航空救援七大类的3.1万台(套)应急救援装备设备,在全市分批次配发并投用,像毛细血管般分布在各区县,进一步提升各地应急救援能力。

高效响应的机制革新,让预警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黄金时间”。

6月19日15时,南川区头渡镇玉台村的山坡上,北斗位移监测系统突然报警——滑坡体后缘位移速率异常,直接威胁下方35户79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驻守地质工程师陈宵宇带着“四重网格员”赶到现场,脚下的泥土还在微微颤动。“快!转移!”确认险情后,南川区“1+3+N”应急机制迅速启动,20人的应急专班携带设备火速到场,最危险的6户9人首先被紧急转移……

1小时后,“轰隆”一声,76立方米的土石滑下,损毁1间房屋。“差一点就出事了!”村民丁陆中看着自家房屋旁的滑坡痕迹,心有余悸。前不久,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火灾综合防治司对包括南川区在内的重庆市5起成功避险案例予以通报表扬。

这样的精准处置,源于重庆构建的“数字底座”:动态更新41类、3.8万个风险隐患点,落实“一点一策”;归集137类数据,连接11304个感知设备,让数据“跑”在灾害前面。

数字管线

守护城市运行的“生命线”

“滴!滴!”今年2月,渝中区化龙桥街道的地下,雨水管道内安装的感知设备突然报警。两分钟后,“数字管线”系统向当地住建部门发出预警信息:“雨水氨氮超标,疑似有污水流入。”

巡查人员带着管道机器人赶到现场。屏幕上,机器人传回的画面清晰显示:一处雨水管道接口破裂,污水正在渗入。“要是以前,必须开挖路面找漏点,现在机器人‘钻’进去就能较快找到症结。”参与处置的渝中区住建委工作人员说。确认漏点位置,修复队伍随即进场,半天时间便完成抢修。

这场管网破损高效处置,依靠的是重庆“数字管线”应用系统。

作为山地城市,重庆地下管线密集,仅燃气、供水、排水、油气长输等四类管线就达11.6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两圈多。

如何让这些“毛细血管”健康运转?重庆用数字化手段给出答案:中心城区6.2万公里管线全部建成数字孪生模型,38类属性数据标准化归集,7000套感知设备覆盖97%的中高风险点,实现管线生命体征实时监测、一屏掌控。

重庆还在推动地下施工从“事后补救”转向“全程智防”。7月初,在两江新区的一处工地,施工方负责人打开“数字管线”系统,输入开挖范围,系统立即弹出地下管线分布图:“西3米有燃气管道,深1.2米,需联系燃气公司监护。”这套防挖损机制,让今年新开工的456个项目仅发生1起管线破坏事故,事故率降至0.22%。

为更好集约利用地下空间,我市“一体化”推进综合管廊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和智慧化管理。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工综合管廊建设227公里,建成廊体200公里,完成投资99亿元,建设规模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居前列。

探索远未止步。有关人士透露,重庆正在办理首批综合管廊产权证书,探索特许经营、资产证券化等模式,让“地下资产”活起来。“管廊不仅是基础设施,更是可经营的城市资产。”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集约高效的管理模式,正在让地下空间从负担变为资源。

安全筑基

激活生产领域的“韧性基因”

渝北区木耳镇五通庙村,一栋灰白色的三层厂房静静矗立在乡道旁。然而,这栋建筑却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有群众举报,这里暗藏一个规模惊人的黑加油点。

执法人员迅速控制现场,全面开展突击检查。经查,该加油点已存在超过3年,未取得合法经营成品油所需的《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是一个无证无照加油点。由于其售卖的油品比正规加油站便宜,吸引不少货车司机前来加油。

“非法经营的油品质量往往无法得到保障,硫含量超标是常见问题。”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介绍,使用这类劣质油品,不仅会加速车辆发动机的磨损,增加车辆维修成本,还会排放大量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对公众健康造成潜在危害。执法人员在完成现场证据固定后,依法对该窝点加油装置进行了查封。

这是重庆黑加油点“大扫除”专项行动中的一幕。去年7月至12月,执法人员像“拆弹专家”般在全市进行拉网式排查。截至目前,查实黑加油点线索14条,查封油品50.557吨;查处醇基液体燃料“黑窝点”20个,收缴燃料88.109吨。

除了执法部门“扫雷”,企业在安全上的主动作为,则让安全生产有了内生动力。中国石化川维化工公司通过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连续多年实现了重大安全风险每年降级降值10%的管控目标,重大安全事故隐患按时整改完成率100%,持续保持了企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位于黔江区的重庆科瑞南海制药车间,因为安全升级带来一场蝶变。“以前熬青蒿素,工人得守着蒸汽锅,烫个水泡都是小事,还容易引发火灾。”车间主任罗建军看着眼前的新设备十分安心,“现在两台纯电浓缩设备取代6台旧机器,温度、压力监测实现全自动化,成本还降低了22%,每年少排100吨污染物。”

这样的转变正在加速。今年以来,全市又有12家企业完成31套老旧化工装置改造,395家化工医药企业排查出609项安全生产隐患并及时整改。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