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巷是山城肌理中最富烟火气、也最具潜力的神经末梢。
如何让城市街巷在烟火气中展现新活力?11月20日,市住房城乡建委举行城市更新“山城后巷”更新提升专题培训,来自城市更新领域的多位资深专家通过案例剖析、模式及政策解读等方式展开“头脑风暴”,为重庆出谋划策。

市住房城乡建委举行城市更新“山城后巷”更新提升专题培训。第1眼TV-华龙网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用好“绣花针” 打好“组合拳”
城市街巷是山城肌理中最富烟火气、也最具潜力的神经末梢,是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的重要空间载体。近期,重庆市政府印发的《重庆市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提出,背街小巷整治将以“山城后巷”品牌为核心,发展“后巷经济”,让老街巷焕发烟火气。
“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用好‘绣花针’、打好‘组合拳’。”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动“后巷经济”发展可以从四个方面发力:
——尊重历史,保护与发展有机统一,在尊重街巷历史文脉的基础上,采用“绣花”功夫进行微改造,保护传统风貌与街巷空间,将历史底蕴转化为城市独特魅力;
——动能转化,培育消费新场景,探索“老街巷+新经济”模式,通过现代设计活化传统元素,聚焦年轻消费需求,引入新业态,营造沉浸式消费场景,形成新增长点;
——系统谋划,推动片区整体提升,立足提升片区整体服务能级,以点带面推进更新,利用闲置空间补齐社区食堂、养老托育、停车充电等公共服务短板,切实解决居民“急难愁盼”;
——长效经营,促进更新可持续,将运营思维前置,贯穿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构建项目自身“造血”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现社会效益与市场逻辑的有机统一。
精准把握需求 打造经典案例
“重庆北站丁香路烧烤夜市原来是一条普通的背街小巷,如今已发展成为重庆市夜经济的新地标。”中规院西部分院副总规划师、研究中心主任王文静介绍,这里充分利用交通枢纽优势,精准把握居民、旅客、白领三重消费需求,通过多元业态和亲民价格打造了独特的烟火气,从烧烤夜市变成活力后巷。

中规院西部分院副总规划师、研究中心主任王文静。第1眼TV-华龙网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王文静认为,活力后巷分为商圈后巷、景区后巷和社区后巷三大类型,如观音桥商圈的塔坪社区商业、洪崖洞景区的戴家巷、民心佳园的民心佳园夜市,都是很典型的案例,每个项目要根据位置、交通、消费等多方面定位,打造相对应的后巷经济。

渝中区住房城乡建委副主任曾理。第1眼TV-华龙网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在渝中区住房城乡建委副主任曾理看来,山城后巷经济就是要加强老街旧巷、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引入文创、培训、演艺、市井餐饮等创新业态、特色消费以及活动场景,探索“老街巷+新经济”“老建筑+新消费”,将老变新,变热闹的一种城市空间打造的方式,将背街小巷激活为“经济旺街”“文化靓街”的城市更新发展模式。

重庆市设计院总经理助理、研创中心主任方小桃。第1眼TV-华龙网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山城后巷的更新,不是重庆更新的‘补充题’,而是一道关乎重庆城市气质与未来竞争力的‘必答题’。”重庆市设计院总经理助理、研创中心主任方小桃认为,这是重庆打造全国标志性成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对于未来的更新路径,方小桃指出应分类施策、重点先行。毗邻公园、广场、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可作为公共网络的活力纽带先行更新;位于高密度居住区的街巷,可围绕补齐社区服务短板优先提升;而承载历史记忆与特色风貌的街巷,则应聚焦新场景、新业态的植入来保护与活化文脉。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