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策解读 > 乡村振兴

城乡绿色发展,重庆确定目标和任务!

发布时间:2022-09-16 16:07
发布时间:2022-09-16 16:07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为进一步提升重庆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水平,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近日,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9月16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解读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相关情况。

新闻发布会现场 吴汪洋 摄

发布人:

董   勇 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

余   颖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

雷旭东 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

王祖勋 市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一句话,看发布会重点

今年,将建成6条(段)轨道新线,全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突破500公里——董   勇

结合“街道中心”和“社区家园”构建步行“20分钟街道公共服务圈”和“10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余   颖

重点打造停车、游园、入厕、饮水、渣车监管、义务植树、志愿者服务等特色惠民应用场景——雷旭东

2021年全市风电光伏累计发电量约27亿千瓦时,可节约标煤约84万吨,减少碳排放约306万吨。——王祖勋

关于《实施意见》

董勇介绍有关情况 吴汪洋 摄

董勇介绍,此次发布的《实施意见》,是今后一段时期重庆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推动城乡建设绿色转型发展,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大意义。

问答精选

今年,建成6条(段)轨道新线

董勇介绍,绿色出行是实现生产与生活“低碳化”,确保低排放,减少环境污染的一种重要方式。针对与人民群众出行直接相关的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出行等相关问题,此次《实施意见》从轨道交通建设、交通“堵乱点”治理、绿色出行的无缝接驳、“山城步道”特色品牌打造等方面提出相关举措。

持续推进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区”。加快在建第三、四期轨道项目及璧铜线建设,开工中心城区至主城新区城轨快线,推进“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示范站点建设并适时推广。今年,建成6条(段)轨道新线,全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突破500公里。到2025年,在建及运营里程突破1000公里,轨道占公交出行比例提升至50%以上。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交通、非机动车、步行等绿色出行的无缝接驳。到2025年,轨道交通站点50米范围内公交接驳率达到85%。

助力中心城区“堵乱点”治理。通过盘活道路资源,打通未贯通道路,畅通“微循环”,打造“马路上的老城区”。2022年,中心城区将加快实施第一批150处“堵乱点”治理。到2025年,中心城区将打通150条未贯通道路。

持续打造“山城步道”特色品牌。进一步完善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等便民过街设施,结合山城特色建设集“街巷步道、滨江步道、山林步道”为一体的山城步道网络。到2025年,全市新建成76座人行立体过街设施,中心城区新建成48座人行立体过街设施,中心城区山城步道总里程达到900公里。

大渡口区重钢山城步道 市住房城乡建委供图

构建步行“20分钟街道公共服务圈”

“10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

余颖介绍,重庆将规划引领绿色发展,增强主城都市区多中心网络化空间布局,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渝东南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城乡协调发展。

余颖介绍有关情况 吴汪洋 摄

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坚持节约集约用地,落实“精明增长”“紧凑城市”要求,推动发展方式由土地增量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优先利用好存量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好建设用地。优化城市内部功能用地空间布局,推进功能混合及职住平衡,鼓励用地复合兼容。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留足产业发展建设用地,健全产业用地产出、退出机制,推动产业用地主体绿色转型升级。

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结合“街道中心”和“社区家园”构建步行“20分钟街道公共服务圈”和“10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用好建成区边角坡地、桥下空间、城市阳台等小微公共空间,完善社区公园、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因地制宜规划山城步道、共享单车等城市慢行网络,推动轨道、公交、步行一体化交通系统建设,通过盘活背街小巷、打通断头道路畅通“微循环”。推动城市田园与耕地保护相融合,构建农业型、旅游型、生态型镇村融合发展单元,形成城乡融合的城市空间格局和创新特色。

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构建“三带四屏多廊多点”复合型、立体化、网络化的生态安全格局,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大力实施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工程,推动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助推乡村振兴;全力推动关闭矿山生态修复,恢复矿区生态,提升矿区碳汇能力。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自然资源资本加快增值。

绿色建筑—重庆房子  市住房城乡建委供图

重点建设一批公园

雷旭东介绍,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统一谋划和部署,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

雷旭东介绍有关情况 吴汪洋 摄

● 城市绿地增量提质,促进城市绿地系统科学建设。围绕重庆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总体目标,重点建设一批公园,如:大型城市公园、生态公园及游园、体育文化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并实施一批道路绿化和坡坎崖绿化美化项目。

到2024年,将实现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8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85%,城市林荫路普及率≥85%,城区的90%以上区域,都在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以内。

● 生活垃圾分类利用,加快生活垃圾处置项目建设。通过强化日常监管及升级整改,重庆68座垃圾处理设施及1598座垃圾转运站运行良好。目前,重庆还有5座生活垃圾焚烧厂、5座厨余垃圾处理厂正在建设。

今年上半年共收运处理生活垃圾465万吨,其中厨余垃圾单独处理96万吨,焚烧发电272万吨,发电量13亿度。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垃圾焚烧处理率超过65%,厨余垃圾资源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 供水能力巩固提升,推进城乡供水系统整合建设。目前,城市供水总能力达720万吨/日,综合合格率达98%以上。今年将重点实施西彭水厂等10座骨干水厂改扩建工程,新增城市供水能力110万立方米/日,筑牢城市供水“生命线”。

“十四五”期间,重庆将新建城市水厂17座,扩建城市水厂32座,建设供水管网2300公里,改造“一户一表”及二次供水设施44.5万户。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周边镇村逐步纳入城市供水系统,实现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

● 城市照明节能降耗,提高城市照明绿色发展质量。科学安排城市景观照明时段和时长,中心城区景观照明仅保留“两江四岸”核心景区,亮灯时长调减为1小时,其他区县也暂停了夜间经济的文旅项目之外的景观照明。去年年底至今年7月,全市调减景观照明减少耗能3580万度。通过完善城市照明智能控制系统,运用智能管理,降低照明运行能耗。

今年上半年全市新改建LED路灯约2万余盏,从光源上减少了功能照明电耗1700万度。

● 智能平台一体构建,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深度融合。加快城市智能中枢建设,推进城市治理与决策部署能力提升。目前,重庆已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全覆盖,建成了市级智慧城管大数据中心,汇聚了全市城市管理运行数据,并与国家平台实现实时联网。

根据住建部的统一部署,重庆的市、区县两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正在一体化建设,涵盖市政设施、市容环卫、园林绿化、供水节水、城市执法等五大行业应用系统,重点打造停车、游园、入厕、饮水、渣车监管、义务植树、志愿者服务等特色惠民应用场景。

九龙坡区劳动三村老旧小区改造后儿童活动设施  市住房城乡建委供图

积极推动整区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

王祖勋介绍,自“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全面启动以来,重庆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整区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不断提高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和消纳水平。

截至2021年底,全市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装机约229万千瓦,比2020年底增加约65万千瓦,增幅约40%;发电量比2020年增加约9亿千瓦时,增幅达50%。2021年全市风电光伏累计发电量约27亿千瓦时,可节约标煤约84万吨,减少碳排放约306万吨。

王祖勋介绍有关情况 吴汪洋 摄

“十四五”期间,市能源局将坚持“绿色低碳、节能先行”理念,坚持集中式、分布式并举,积极推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展。

① 加快推进集中式风电、光伏项目建设,鼓励农(牧)风光互补等复合开发模式,集约化用林用地,最大程度减少对生态影响。贯彻国家“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大力推进乡村风电开发。

同时,积极服务乡村振兴,鼓励“光伏+”等开发模式,推动光伏在新能源汽车充电站、高速公路服务区、采煤沉陷区、工矿废弃土地等区域应用。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光伏装机120万千瓦以上,新增风电装机80万千瓦以上,到2025年全市风电、光伏总装机将达到约370万千瓦,年发电量将达到约40亿千瓦时,年节约标煤量约124万吨,可减少碳排放约454万吨。

② 全面推进分布式光伏开发,积极推进纳入国家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的16个区(县)建设试点工作,重点开展工业园区、公共建筑及城乡居民住房等屋顶光伏开发利用行动。到2025年,全市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此外,还将开展光伏新村建设试点,促进乡村用能清洁化、电气化。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