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召开高端研发创新平台座谈会。会议回顾了2024年科学城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亮眼成绩,并重磅发布了2025年科技创新重点工作举措。金凤实验室、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清安储能等三大创新平台代表现场分享经验,50余位参会者共话科创未来。
01硬核数据背后的科学城“速度”
2024年,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交出了一份“硬核”科创答卷:全区研发投入强度突破5.5%,创新报表年度排名全市第一,累计建成市级及以上科研平台346个、其中国家级23个,集聚市级以上创新创业人才150余名,国家高新区排名升至27位,实现2020年独立运行以来连续进位。作为科学城创新“排头兵”,三大平台表现尤为抢眼。
金凤实验室以“国际病理科学研究中心”为目标,引进院士团队5个、国家级人才23名,发表SCI论文196篇,推动“荧光明场数字切片系统”获批Ⅱ类医疗器械证并量产,为39家医院提供精准诊断服务超700例。“我们让科研人员从‘单兵作战’转向‘集团军攻坚’,成果转化效率显著提升。”实验室负责人介绍。
金凤实验室。资料图
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则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获批国家级项目8项,研发北达飞易有限元仿真分析软件打破国外垄断,其“中医智能诊疗平台”将望闻问切“搬”上云端,惠及数千患者。研究院负责人表示:“我们正用数学‘解码’产业需求,让算法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源代码’。”
清安储能依托清华大学顶尖团队,攻克液冷储能系统热失控难题,实现1GWh项目落地,行业首个直冷储能系统项目落地,稳定运行4000小时,节能超40%。其与城运集团合作的虚拟电厂项目,通过“峰谷套利”年收益超千万元。“从实验室专利到生产线产品,我们跑出了‘科学城加速度’。”企业代表自豪地说。
02金融活水+机制破冰 打造“科创雨林”生态
面对2025年,科学城高新区明确,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政府侧、产业侧、社会侧、企业侧“四侧协同”,推出三大“硬核”举措:
系统谋划顶层设计,让科创平台“轻装上阵”。今年,科学城将升级《科创平台管理服务办法》,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更引人注目的是“拨投结合”改革:财政资金可转化为国有股权,科创平台引育项目市场化融资时,政府“让利”支持,实现“输血”变“造血”。“我们要让平台敢闯‘无人区’,且无后顾之忧。”相关负责人强调。
要让金融“组合拳”激活科创“一池春水”。科学城将继续探索“先投后股”“科企梯度贷”等创新产品,重点支持早期项目和硬科技项目,打造“耐心资本”矩阵,联合研发平台、银行、高校、企业组建“科技金融联盟”。“就像种树一样,既要浇灌幼苗,也要守护成林。”重庆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科学城知识价值信用贷等产品已为30余家企业授信超5亿元。
科学城一隅。资料图
推动大学城与科学城“双向奔赴”,将成为2025年科学城的另一大亮点。科学城将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鼓励校企共建概念验证平台,让高校论文“落地”为生产线工艺。重庆大学机械学院教授王磊感慨:“过去产学研是‘拉郎配’,现在成了‘自由恋爱’!”
与会代表纷纷表示,这场座谈会既晒出了“成绩单”,更发出了“动员令”。随着2025年“施工图”落地,西部科学城正以“四链融合”为笔,“四侧融合”为墨,在巴渝大地上书写科技创新的新篇章。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