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 115000000092765485/2024-00005 | 主题分类 : | 财政 | ||||
发布机构 : | 成文日期 : | 2024-02-29 | 发布日期 : | 2024-02-29 | |||
标题 : | 关于重庆市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 ||||||
发文字号 : | 有 效 性 : |
索引号 : | 115000000092765485/2024-00005 |
主题分类 : | 财政 |
发布机构 : | |
成文日期 : | 2024-02-29 |
发布日期 : | 2024-02-29 |
标题 : | 关于重庆市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
发文字号 : |
关于重庆市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重庆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重庆市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起步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市委直接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关心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突出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工作导向,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创新高效能治理,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迈出了坚实步伐。我们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为民理财,保持奋进者姿态、创造性张力,服务保障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严格执行市人大预算决议,深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统筹做好“生财、聚财、用财、管财”各项工作,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1.全市。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41亿元,增长16%,完成预算的102.8%。其中,税收收入1476亿元,增长16.1%,增幅较高主要是上年大规模留抵退税形成低基数,以及经济持续回升带动税收恢复性增长。非税收入965亿元,增长15.9%。加上中央补助2569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收入826亿元,以及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资金、上年结转等1428亿元后,收入总量为7264亿元。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305亿元,增长8.4%,完成预算的95.8%。加上上解中央61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712亿元,以及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结转下年等1186亿元后,支出总量为7264亿元。收支相抵,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2.市级。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7亿元,增长21.5%,完成预算的99.8%。其中,税收收入531亿元,增长21%。非税收入296亿元,增长22.4%。加上中央补助2569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收入826亿元,以及区县上解、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资金、上年结转等651亿元后,收入总量为4873亿元。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38亿元,增长8%,完成预算的88.6%。主要是年底受收入入库时序的影响,部分支出需要在次年滚动安排。加上补助区县1778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支出738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79亿元,以及上解中央、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结转下年等540亿元后,支出总量为4873亿元。收支相抵,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1)市级重点支出执行情况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6亿元,下降1%,完成预算的77.2%。公共安全支出103亿元,增长1.3%,完成预算的92.2%。教育支出163亿元,增长9.6%,完成预算的92%。科学技术支出30亿元,增长8.8%,完成预算的90.7%。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5亿元,下降8.7%,完成预算的87.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00亿元,增长3.9%,完成预算的91.1%。卫生健康支出190亿元,增长0.8%,完成预算的87%。节能环保支出60亿元,增长3.3%,完成预算的96.3%。城乡社区支出114亿元,增长13.2%,完成预算的71.4%。农林水支出45亿元,增长15.1%,完成预算的83.4%。交通运输支出185亿元,增长7.5%,完成预算的98.5%。产业发展支出50亿元(资源勘探工业信息、商业服务业、金融、粮油物资储备四个科目之和),增长42.3%,完成预算的122.4%。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22亿元,增长4.1%,完成预算的96.5%。住房保障支出59亿元,增长154.8%,完成预算的88.8%。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8亿元,增长2.5%,完成预算的97.5%。
(2)市级对区县转移支付预算执行情况为:市级对区县转移支付1778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1497亿元,专项转移支付281亿元。
市级预算安排预备费30亿元,使用1.2亿元。主要是根据物价变动情况,对低收入群体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剩余28.8亿元按规定全部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2023年初,市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为93亿元。年底通过统筹结转结余、零结转收回、政府性基金调入等方式补充386亿元。2024年初,动用310亿元用于平衡预算,动用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为169亿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1.全市。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879亿元,增长7.1%,完成预算的102.6%。其中,全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695亿元,增长8.5%。加上中央补助105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2174亿元,以及上年结转等524亿元后,收入总量为4682亿元。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970亿元,增长0.5%,完成预算的96.9%。加上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824亿元,以及调出资金、结转下年等888亿元后,支出总量为4682亿元。收支相抵,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平衡。
2.市级。
——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992亿元,增长6%,完成预算的112.5%。其中,市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903亿元,增长6.1%。加上中央补助105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2174亿元,以及区县上解、上年结转等301亿元后,收入总量为3572亿元。
——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602亿元,下降16%,完成预算的75.3%。主要是部分市级支出调整为对区县转移支付。加上补助区县883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支出1684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189亿元,以及调出资金、结转下年等214亿元后,支出总量为3572亿元。收支相抵,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平衡。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1.全市。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87亿元,增长88.1%,完成预算的143.6%。增幅较高主要是市级国有企业历年未分配利润专项上缴。加上中央补助1亿元、上年结转6亿元后,收入总量为194亿元。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4亿元,增长20.1%,完成预算的63.4%。主要是加大统筹力度,调入一般公共预算使用。加上调出资金149亿元、结转下年11亿元后,支出总量为194亿元。收支相抵,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平衡。
2.市级。
——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75亿元,增长154.9%,完成预算的93.1%。加上中央补助、上年结转6亿元后,收入总量为81亿元。
——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7亿元,增长77.6%,完成预算的66.4%。加上补助区县、调出资金、结转下年54亿元后,支出总量为81亿元。收支相抵,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平衡。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2635亿元,增长1.1%,完成预算的101.1%。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766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799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34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36亿元。从资金来源看,财政补助683亿元,占比为26%。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2462亿元,增长8.4%,完成预算的99.4%。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709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688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出37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支出28亿元。收支相抵,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结余173亿元。历年滚存结余2773亿元。
(五)地方政府债务执行情况。
1.举借规模和结构。
2023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核定我市政府债务限额12287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3738亿元,专项债务限额8549亿元。
2023年底,全市政府债务余额为12258亿元,在核定限额之内。按类型分,一般债务余额3714亿元,专项债务余额8544亿元。按级次分,市级3275亿元,区县级8983亿元。
2.使用情况。
2023年,全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3000亿元。其中,全市新增债券1469亿元,主要是用于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493亿元,占34%;用于科教文卫社会事业247亿元,占17%;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03亿元,占14%;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160亿元,占11%;用于农林水利78亿元,占5%。再融资债券1531亿元,用于偿还到期存量债务。
3.偿还情况。
2023年,全市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支出1899亿元。其中,偿还本金1536亿元,兑付利息363亿元。市级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支出376亿元。其中,偿还本金268亿元,兑付利息108亿元。
总的来看,全市政府债券资金依法用于公益性项目建设;偿债资金来源落实,按时足额还本付息,没有出现偿付风险。按财政部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办法测算,预计我市政府债务率为148%,风险总体可控。
二、2023年财政工作情况
(一)主要政策落实及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加力提效积极财政政策,统筹推动高质量发展。
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聚焦全市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统筹整合财政资源,确保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平台落地见效。
优先保障市委“一号工程”。全市投入1832亿元,落实双城经济圈建设“十项行动”。安排1093亿元,实施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行动,支持成渝中线、渝昆、渝西、渝万、成达万等高铁建设;加快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和第四跑道建设;推进恩广高速万州至开江段、银百高速开州至城口段、安来高速奉节至巫山段以及巫云开等高速公路建设;启动轨道交通7号线和17号线一期建设,开通运营5号线北延伸段、9号线二期、10号线二期和18号线;推动茶惠大道、黄桷沱大桥、科学城隧道等建设。安排269亿元,实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和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行动,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级。安排274亿元,实施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支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安排160亿元,实施高品质生活惠民富民行动,推进健康中国重庆行动,高水平建设教育文化强市,强化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
提速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全市投入372亿元,迭代升级新一轮财政支持政策,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五年行动方案。安排343亿元,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交通走廊建设,织密通道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多层级物流枢纽节点体系,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和功能,增强通道支撑能级。安排23亿元,构建内畅外联多式联运体系,建立与中欧班列、长江航运、航空货运等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机制,提升通道运行效率。2023年,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货物超17万标箱,中欧班列(成渝)全年开行约5300列。安排5.5亿元,落实引外资促外贸相关政策,设立中小微商贸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助力“百团千企”开拓国际市场,签约订单金额超400亿元。
着力推动经济企稳恢复提振。落实税费支持政策,延续、优化、完善一批到期税费政策,突出对制造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困难行业的支持,出台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财税政策,全市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43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300多万户(次),近八成的享受主体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安排4.2亿元,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兑现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绿色智能家电消费补贴等政策,打造网红都市、夜市经济等本土特色品牌。安排17.3亿元,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落实好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保费补贴、应急转贷、上市挂牌企业奖补等政策,支持涪陵、沙坪坝等区县创建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全年支持59家(次)企业上市挂牌和再融资,新增小微、“三农”融资担保规模约250亿元,助力2.5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创新创业。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通过预留采购份额、价格评审优惠、优先采购等措施,授予中小企业政府采购合同金额占全市总额的81%,帮助中小企业纾困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年投入159亿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安排130亿元,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提升两江新区、江津等区县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主导产业能级,促进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创新发展,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支持巴南、璧山等区县培育壮大新型显示、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以及功率半导体、AI及机器人等战略性“新星”产业集群。安排21亿元,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优化完善“技改专项贷”政策,推动江北、九龙坡、长寿等区县传统企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改造,支持渝北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全市累计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6080个,建设数字化车间958个、智能工厂144个。安排8亿元,培优育强市场主体,支持大企业整合技术、品牌、渠道等优势资源,发展成为龙头企业、领军企业。落实中小企业梯队培育计划,优化专精特新财政奖补政策。2023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3家,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366家。
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数字重庆建设。全市投入123亿元,落实“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推进数字重庆建设。整合设立20亿元专项资金,加快数字化变革,推动政务数字化项目从分散开发向集中管理转变,梯次推进“三个一批”重大改革项目。安排6亿元,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支持重庆高新区金凤实验室、南岸脑与智能科学中心和荣昌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安排38亿元,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人工智能、高端器件、先进制造、汽车软件、生物医药等5个重大专项和新能源等8个重点专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安排26亿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将符合条件的行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安排30亿元,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深化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支持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第五届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等。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全市投入782亿元,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安排45亿元,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实施“稳粮扩油”工程,落实耕地地力保护和大户补贴,兑现种粮农民补贴、农机购置和应用补贴等,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做好粮油、肉蛋奶、果蔬等物资储备。安排81亿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一县一策”支持巫溪、彭水等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统筹推进武隆、奉节等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区县发展,支持脱贫群众稳岗就业,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安排30亿元,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合川、永川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蔬菜、麦制品全国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扶持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安排243亿元,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南川、巫山等区县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推动开州等区县大中小型水库、防汛抗旱设施等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补齐农村供水基础设施短板。安排19亿元,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支持丰都、石柱、酉阳等区县“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工作,促进农村“三社”融合发展,推动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安排309亿元,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保障农村教育发展,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和农村公路安防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支持黔江等区县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安排14亿元,强化乡村财政金融服务,支持健全以政策性农业保险、政府性融资担保为重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438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642亿元,为1.9万户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等提供低费率担保82.7亿元。加强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补贴政策清单从110项拓展到200项。
深入推进美丽重庆建设。全市投入583亿元,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财政保障机制,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安排169亿元,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支持渝中、大渡口等区县开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集群治理,加强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等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推进重点流域水生态系统治理,支持铜梁、垫江、万盛经开区等区县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保障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启动第二轮市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实施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及次级河流清漂,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优,74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国家首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建设;持续支持城口、秀山等区县锰污染治理,确保土壤环境安全稳定。安排25亿元,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能力,全年处理中心城区生活垃圾407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安排80亿元,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实施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工程,持续推进“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和国家储备林建设,助力忠县获批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健全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推动三峡库区危岩地灾治理。安排309亿元,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助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完善碳排放市场机制,建设“碳惠通”平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转化持续见效;落实绿色采购政策,节能环保产品占同类产品政府采购规模达到70%。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12.5亿元,支持3个市内绿色发展示范项目建设。
2.全力保障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坚持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实事,全力以赴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强化就业服务保障。全市投入41亿元,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安排30亿元,支持“就在山城·渝创渝新”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综合运用税费减免、社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就业。安排4.5亿元,实施“巴渝工匠”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围绕产业链需求开展电子信息、汽车装配等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安排6亿元,开发公益性岗位,支持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发展。
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市投入856亿元,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只增不减”,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安排84亿元,兑现学生资助政策,资助各级各类学生664万人次,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安排33亿元,增加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供给,支持幼儿园开展普惠性托育服务。安排452亿元,健全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特岗教师、乡村教师等生活补助。安排113亿元,落实生均公用经费,支持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安排78亿元,加快西部职教基地建设,持续实施中职“双优”和高职“双高”建设,推动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工作,支持设置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安排77亿元,实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计划,优化完善以绩效为导向的“双一流”支持政策,全额保障重庆中医药学院开办并顺利完成首次招生。
增强健康服务能力。全市投入493亿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大医疗资源供给,促进人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安排255亿元,支持改善医疗保障服务,居民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从610元提高到640元。安排147亿元,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采供血等公共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优生优育服务能力。安排68亿元,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支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北碚、綦江等区县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补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短板,将乡村医生月均补助标准从400元提高到600元以上。安排1亿元,免费为全市适龄在校女学生接种HPV疫苗。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市投入1059亿元,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增进人民福祉。安排695亿元,补助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做好职业年金缴费,上调城镇职工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月140元。采取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竞争性存放等方式,推动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落实好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安排161亿元,加大对全市困难群众救助力度,将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735元、600元,将城乡特困人员保障标准提高到每月955元,及时兑现孤儿救助、优抚对象生活补助和退役军人困难帮扶等政策。安排33亿元,发展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福利事业。支持建成“劳动者港湾”示范点150个,改善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的工作生活环境。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全市投入139亿元,建立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缓解城乡居民住房困难问题。安排66亿元,支持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4万套(间),向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补贴,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实现应保尽保。安排15亿元,持续推动棚户区、农村危旧房改造,棚户区居民得到妥善安置,贫困群众住房安全得以保障。安排36亿元,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安排22亿元,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棚户区、城镇老旧小区的燃气污水管网、消防、周边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居民住房功能品质。
促进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全市投入66.2亿元,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安排5亿元,保障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场馆以及乡镇、街道文化站(中心)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安排17.3亿元,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书香重庆、红岩少年等群众文化活动,支持送戏曲进乡村、放惠民电影等。安排7.7亿元,推动市级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支持芭蕾舞剧《归来红菱艳》等文艺精品创作,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扶持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等主题电影电视作品创作。安排6.2亿元,加快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和红岩文化公园建设,支持大足、云阳等区县文物保护和修缮工程。安排18.7亿元,开展文旅惠民消费季等重大活动,支持旅游、电竞、歌会等文化产业项目实施,推进数字文化建设,深化媒体融合发展,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安排6.6亿元,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竞技项目备战训练,推动体育公园和健身步道等建设,成功举办第九届中俄青少年运动会,支持重庆健儿参加杭州亚运会。
助推平安重庆法治重庆建设。全市投入414亿元,夯实平安建设保障基础,着力提升人民的安全感。安排20亿元,支持人民防线建设、国防动员等,打击暴力恐怖等犯罪活动。安排176亿元,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维护网络安全,支持打击毒品、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安排108亿元,保障案件审判执行、检察监督、服刑人员改造、强制隔离戒毒、信访维稳等,保障成渝金融法院顺利运行,完善司法救助、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益诉讼、企业破产费用援助等财政保障机制。安排50亿元,支持基层社会治理中心、现代化网格治理体系等建设,实施基层平安法治建设市级财政奖补,推动“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落地见效。安排60亿元,支持安全生产预防、应急救援、食品药品安全等能力建设,防范化解非煤矿山、尾矿库、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领域重大安全风险,开展火灾防控、道路交通、燃气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及时下达受灾群众冬春救助资金,惠及31个区县79.5万因灾生活困难群众,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此外,积极争取中央增发国债资金242亿元,支持万州、潼南、梁平等区县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3.着力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助力创新高效能治理。
围绕全面预算管理,将加强管理、健全机制、完善制度一体推进,努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财政政策效能、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
完善集中财力办大事机制。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决策部署,建立大事要事财政保障清单。运用数字化手段动态跟踪,实现从决策、政策到项目、资金的精准匹配,做到大事要事财政靠前谋划,推动财政资金由后端保障向政策研究、项目储备延伸,增强财政保障重大战略决策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深入细致分析测算,初步提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市与区县收入划分、优化转移支付等改革思路,在保持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理顺开发区和行政区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重新核定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与相关行政区社会事务支出划转基数,推动开发区与行政区协同发展。优化开发区财税扶持政策,研究开发区激励发展转移支付体系,引导开发区围绕功能定位加快发展。
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强化政府债券项目管理,多跨协同建好用好项目库,组织常态化申报,实施规范化审核,切实提高债券项目成熟度、收益性,从源头上防范债务风险。优化债券资金投后管理,对专项债券项目穿透式监测、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益。压实化债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偿债资金来源,督促区县统筹自身财力,及时足额偿还到期存量债务。抓实隐性债务风险化解,推动法定债务与隐性债务合并监管,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实现全口径、常态化监测,严肃查处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
开展国有资产调查摸底。聚焦全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重点资产,做到不同领域的同类资产标准统一、分类准确,清晰呈现国有资产全貌。对房屋、土地、大型仪器设备、公共基础设施等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较高的资产,增强资产颗粒度、信息饱满度,找准资产低效使用、闲置浪费等问题,为资产精细化管理和盘活处置利用夯实基础。
推动财政数字化改革。围绕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基础上,升级打造“财政智管”应用,聚焦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和报告、运行监测、债务管理等财政核心业务,构建一批管用、好用的数字化应用场景,着力解决业务流程衔接、基础数据收集、财政运行感知、服务企业群众等方面堵点难点,增强财政业务办理的规范性、及时性、科学性。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强化新增政策、项目立项必要性和绩效目标合理性论证,全年对173个500万元以上的市级新增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2023年年度中、2024年预算安排公开评审项目绩效目标调整率分别为30%、24%,预算安排与绩效目标的匹配度持续提升。强化绩效运行日常监控,实施预算执行监督专项行动,及时收回预算执行进度慢、目标完成偏离大的项目资金约20亿元,统筹用于保障重大战略任务。强化激励约束,绩效评价结果与区县转移支付和部门预算安排挂钩,提升财政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
加大财会监督力度。全面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聚焦财经领域重大案件查处、财经纪律重点问题整治、会计评估行业专项监督等重点领域,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发现并纠治一批违反财经纪律的突出问题。推动财会监督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等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建立健全财会监督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
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建立基层财力保障体系,推动财力性转移支付适度向困难区县倾斜,适度扩大“三保”重点关注区县范围,“三保”财力补助较上年增长26%,有力增强基层财力保障水平。建立“三保”风险防控机制,强化预算审核、压力评估、重点关注、倾斜补助、专户调度、跟踪监测、兜底救助等全链条管理,压实区县保障责任,兜牢“三保”底线。建立财政运行动态监测机制,实时监测区县财力、库款保障、债务风险,动态掌握区县“三保”运行情况,每月摸排区县人员工资、基本民生等政策兑现情况,对“三保”风险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
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年初实施预算公开评审,联合市人大提前介入预算审查,在预算源头把好关口。年中严格履行预算追加程序,严控新设重点专项和重点专项增支。年底实施“零结转”,统一收回未执行完的预算。扎实开展支出压减专项行动,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格执行公务出行标准,持续强化出国出境审批管理,严控新增行政成本和“三公”经费总额,清理整合重点专项,对绩效水平低、项目编审质量差、预算执行进度慢、未达预期目标的按比例压减,全市压减支出55亿元,腾退财力用于保障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民生实事。
2023年,为完整反映大事要事等财政保障情况,以上全市财政投入为汇总数据,部分资金存在交叉。
(二)落实市人大预算决议和服务代表委员情况。
一是严格落实人大决议决定。认真落实《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重庆市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等财政法律法规。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预算,以及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第四次和第五次会议批准的预算调整方案,自觉按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办事。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切实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完善工作报告制度,按程序向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报告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国有资产管理及政府债务管理等事项,回答询问、接受监督、听取意见。完善预算公开评审机制,邀请市人大专家参与年初和年度中预算公开评审,持续优化支出结构。主动对接人大联网监督系统,运用线上、线下监督平台,加强财政资金使用全过程监督。持续推进预决算、财税政策、政府采购等信息公开,保障公众对公共财政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是认真办理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坚持把办理建议提案作为推进财政工作的重要抓手。2023年财政办理代表建议425件,政协提案328件,满意率和时效率均为100%。代表委员们关于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加大基层财力保障、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数字经济产业高地等建议,已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现代化新重庆建设。
四是完善服务代表委员机制。按照“注重日常、主动沟通、统筹协作、讲求实效”的原则,加强与代表委员们的沟通交流,持续提升服务代表委员的能力和水平。通过片区座谈、专题调研、定期走访、寄送资料等措施,主动向代表委员报告财政落实重大政策、重要事项、重点工作的情况。2023年配合财政部召开2场在渝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配合市人大召开4场全市人大代表片区座谈会。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财政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有待加强,一些专项资金支出进度偏慢,导致资金闲置,政策效应未充分发挥。预算绩效管理仍需提升,一些项目前期评估论证开展不实,绩效目标设置偏低,没有体现“跳一跳、够得着”的要求,导致投入产出率不高。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统筹管理不够到位,一些资产处置后收入未及时缴库,一些单位房屋资产长期闲置。财会监督工作力量薄弱,职能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同时,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压力逐渐上升,财政预算管理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我们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将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三、202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从全面部署到纵深推进的重要之年,是改革攻坚突破的奋斗之年,做好财政工作意义重大。
(一)2024年财政收支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加大,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国内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制度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体系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等持续巩固,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支撑。重庆迎来了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落地落实,带来了政策利好、项目利好,增强了发展势能、奋进动能。经济是财政的源头活水,全市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为财政平稳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当前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稳固,财政运行面临不少困难。从财政收入看,增速放缓,新增可用财力有限。由于大规模留抵退税的低基数效应消退,税收增幅将回落至中低速水平,大体与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非税收入主要依靠资产处置带动,挖潜增收难度加大。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土地出让收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从财政支出看,需求较多,平衡压力增大。落实重大战略任务,需要加大财力投入;补齐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民生短板,需要加大资金保障;支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基层“三保”能力,需要加大转移支付。总体预判,2024年财政收支形势依然严峻,“紧平衡”状态仍将持续,财政运行压力较大,要做好思想和工作上的准备。
(二)2024年预算编制指导思想和财政工作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全面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重庆,努力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一是要实施政策,保障重大战略落地。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的要求,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适当支出强度,推动国家战略和全市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二是要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绩效。坚持预算法定原则,规范财政收支行为,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落实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要求,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增进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共识。三是要深化改革,提升财政治理效能。落实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要求,持续推动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跟进落实“三攻坚一盘活”改革举措,加快财政数字化改革,建立健全与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四是要防范风险,确保财政平稳运行。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深入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有效应对基层“三保”、政府债务等风险隐患,持续整治规范财经秩序,完善财会监督体系和工作机制,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三)2024年市级财政重点支出方向。
按照预算法规定,区县预算由区县人民政府编制,报区县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目前2024年区县预算仍在汇总中,以下仅为市级年初预算安排数。
1.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安排680亿元,支持重点基础设施布局和城市功能拓展,继续做好成渝中线高铁、渝昆高铁、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以及重庆东站等在建项目资金保障;支持实施成渝高速公路扩容工程,加快推动轨道交通在建线路等项目建设;支持建成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工程,推进重庆新机场前期工作;持续推动黄桷沱大桥、白市驿隧道等路桥隧项目建设;促进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支持万达开一体化、万开云同城化等。安排7亿元,支持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深入实施“智融惠畅”工程,推动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扩面降费让利,加快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持续开展“爱尚重庆·渝悦消费”等系列活动,围绕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品开展刺激消费活动,支持打造国际会展名城、国际美食名城等。
2.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安排30亿元,支持构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推进“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办好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建设“渝才荟”数字平台;支持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落地见效,稳步推进重庆实验室建设;聚焦汽车核心软件、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领域,实施重大(重点)科技专项,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孵化培育创新主体;支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持续推进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安排52亿元,支持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促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稳产促增、推广应用,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提档升级,落实新材料产业投资奖励政策,深入实施软件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支持生物医药、页岩气、卫星互联网、功率半导体、新型储能等产业集群发展。安排20亿元,加快数字重庆建设,围绕“1361”整体构架,完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推动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保障市级部门应用开发和迭代升级,丰富六大应用系统,打造基层智治体系。安排10亿元,壮大数字经济,落实“技改9条”“技改专项贷”等政策,推动“数实融合”,加快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产业数字化新生态。安排5亿元,实施“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计划,持续支持中小企业梯度培育。
3.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安排20亿元,深入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五年行动方案,支持提升通道运输能力,推动铁海联运、国际铁路联运、跨境公路班车等提质上量,保障中欧班列(成渝)稳定畅通,支持新开、恢复和加密重要国际客货运航线,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三级物流节点网络,持续完善通道枢纽功能。安排4.6亿元,支持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帮助外经贸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助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推动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和内外贸一体化试点等。
4.推动美丽重庆建设。
安排71.6亿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市内19条河流和跨省补偿机制落地见效,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中心城区污泥运输处理;引导区县开展企业尾气排放提标改造,做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治理修复;推进中心城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助力垃圾分类先锋创建;支持农村黑臭水体清零区县创建,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生态环境“以奖促治”。安排42.5亿元,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质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巩固长江“十年禁渔”,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安排5.6亿元,提升环境保护能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等能力建设,支持蓝天保卫战攻坚保障与执法监测、国控考核重点河流水质状况评估、碳排放权交易企业核查与盘查、生态环境领域科研项目等。
5.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安排56亿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重点群体就业增收,提高衔接资金用于产业比例,深化鲁渝协作和中央定点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安排51.1亿元,守牢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红线,落实耕地地力保护、种粮大户等财政奖补政策,推动粮食、肉蛋奶和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安排157.7亿元,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落实农村公益事业奖补、美丽乡村奖补等政策,支持重点水源工程、农村供水设施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安排23亿元,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农产品全产业链建设、智慧农业建设等。
6.推动文化强市建设。
安排4.9亿元,保障全市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安排4.4亿元,支持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和城市影响力;推动市级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实施文艺精品原创工程,支持文化产业新产品、新业态发展。安排2.7亿元,支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建设,加强巴文化遗址考古和研究,做好三峡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安排3.6亿元,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市民健身房,支持举办重庆市第七届运动会,助推铜梁龙足球队冲入中超,开展各项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等。
7.加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
安排40亿元,落实落细就业创业支持、援企稳岗等政策,加强就业与产业协同,培育壮大新就业形态,确保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安排590亿元,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兑现基础养老金提标政策,确保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及时发放,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安排58亿元,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按程序提高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保障低保、特困人员等重点群体待遇发放,加强妇女儿童、残疾人关爱和权益保障,兜住民生底线。安排46.5亿元,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支持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推动危旧房、老旧小区改造等,持续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
8.推动教育强市建设。
安排91.4亿元,支持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巩固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动普通高中特色高质量发展,引导区县发展特殊教育、专门教育等。安排22.7亿元,实施职业教育提质领跑行动,深化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推进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安排11.3亿元,助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发展,支持优化院校结构、提档学科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等。安排42.4亿元,落实高中、中职、高校等学生资助政策,实现应助尽助全覆盖。
9.优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安排134亿元,提高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水平,确保医保综合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推进医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安排42亿元,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加强“一老一小”重点人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优生优育服务能力。安排11亿元,支持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医学科研等。安排9亿元,支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保障市急救中心、肿瘤医院、儿童医院等项目建设,支持婴幼儿照护能力提升计划,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持续为全市适龄在校女学生免费接种HPV疫苗。
10.保障平安重庆法治重庆建设。
安排52.5亿元,支持打击危害国家政治安全、涉毒、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支持“情报、指挥、行动”一体化运行,加强公安机关装备建设;支持150个乡镇(街道)推进基层平安法治建设,持续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安排88亿元,保障全市法院、检察院依法履职,提升依法办案能力;支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服刑人员改造、强制隔离戒毒等,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11.推动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安排612亿元,加大均衡财力和激励引导等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区县增强财力水平,重点向民族地区、革命老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等财力较为薄弱的区县倾斜,提高区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兜牢兜实“三保”底线。
(四)2024年财政管理改革工作。
1.健全完善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财政支撑体系。
优化财政资源统筹机制。增强政府预算收支完整性,推进“四本预算”有效衔接,统筹用好结转、结余资金,优化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大力盘活房屋、土地、大型仪器设备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发挥现有财力的集聚效应。加强财政、产业、金融等政策协同,综合运用资产证券化、公募REITs、特许经营等方式,拓展市场化筹资渠道,发挥政策工具的组合效应。深化部市合作、央地合作,加强政策对接和项目储备,争取中央在转移支付、政府债券等方面的支持,发挥国家战略的带动效应。同时,做好“资金池”与“项目池”对接平衡,精准高效调度项目资金,解决“钱等项目”错配问题,提高政策和资金效益。
完善经济税源培育机制。强化高质量培育税源意识,推动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健康发展,稳定重点税源。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孵化,建立“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培育新兴税源。坚持“亩均论英雄”,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强化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加快发展产业集群,把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全员劳动生产率等评价指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壮大集群税源。
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市与区县收入划分,合理确定市与区县各税种分享比例。完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清晰界定市与区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逐步完善市与区县财政支出责任分担比例。优化市对区县转移支付,推动财力下沉,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深化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开发区财税扶持政策,增强市级重点开发区造血能力和发展能级,助力打赢园区开发区改革攻坚战。
2.健全完善全过程高效能财政治理体系。
加快财政数字化改革。推动“财政智管”应用上线运行,运用数字化手段,深度分析财政数据,智能管控财政业务,力争全市所有区县、所有预算单位全覆盖,逐步实现财政业务“一网统管”、财政运行“一屏统览”、资金流向“一键追踪”、财政工作“一体监督”。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实时共享建设成果,建立一本真实、清晰的“明白账”,助力实现“整体智治”。
健全过紧日子常态长效机制。增进全市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的共识,严控一般性支出,强化“三公”经费管理,继续压缩因公出国、展会论坛等公务活动经费,一般性支出压减比例不低于10%。严控行政事业单位聘用人员规模和政府购买服务事项。严禁新建楼堂馆所,规范办公用房、业务用房租用及装修改造。持续优化支出结构,清理整合低绩效专项资金,压减低效无效投资项目,及时回收沉淀资金、结转结余资金,用于落实重大决策部署、保障和改善民生。
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树牢综合绩效理念,推动预算和绩效深度融合,力争财政资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完善重大政策、项目事前绩效评估机制,提升政策和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围绕财政投入产出绩效,在部分行业领域率先建立“预算编制核成本、预算执行控成本、预算评价量成本”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模式。聚焦全市重大战略任务和决策部署,强化横向部门联动、多级财政协同,开展重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评价,加强评价结果运用,优化项目设置和预算规模,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聚焦世界银行新一轮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深化政府采购“放管服”改革。注重减负增效,严格实施“承诺制”,积极倡导“预付制”,加快采购合同支付进度,帮助企业增加现金流、稳生产促发展。聚焦支小支微,持续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将小额项目原则上100%、大额项目至少30%预留给中小微企业。强化数字赋能,加力推动政府采购电子化交易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全市政府采购项目全程网上交易,方便供应商参与投标,提升采购效率,降低参与成本。
3.健全完善重大风险动态感知防控体系。
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落实“三保”清单制度,严格执行区县“三保”预算前置审查、资金专项拨付、定期统计监测等工作机制。持续加大对区县转移支付,“三保”补助继续保持较高增幅,用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坚决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动态监测区县“三保”运行,实时预警区县“三保”风险,精准掌握区县财力保障、库款保障、新增暂付款、调入资金等情况。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建立“三保”风险应急预案,市区两级上下联动、妥善处理,确保不发生“三保”风险事件。
严防严控政府债务风险。加强跨部门协同协作,压实各方责任,规范举债融资行为,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加强债务变动统计监测,开展区县债务风险等级评定,督促区县化解存量债务,有效管控债务风险。加强专项债券投后管理,健全项目管理机制,按时足额还本付息,确保法定债券不出风险。建立到期债务台账式管理机制,定期排查债务违约风险隐患,确保不断链不爆雷。
加力加效推进财会监督。建立健全财政部门主责监督、有关部门依责监督、各单位内部监督、相关中介机构执业监督、行业协会自律监督的财会监督体系,实施好“贯通协同”“数字监督”“固本强基”三大工程,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切实提升财会监督效能。聚焦重大决策部署,针对财政财务会计等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大监督广度和力度,强化通报问责和处理处罚,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
四、2024年预算草案
(一)全市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1.全市一般公共预算。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2587亿元,增长6%。其中,税收收入预计1550亿元,增长5%。加上中央提前下达转移支付、地方政府一般债务收入、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资金、上年结转等3690亿元后,收入总量为6277亿元。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5862亿元,增长11%。加上上解中央、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等415亿元后,支出总量为6277亿元。
2.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1880亿元。其中,全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700亿元。加上中央提前下达转移支付、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上年结转等1667亿元后,收入总量为3547亿元。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2487亿元。加上调出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1060亿元后,支出总量为3547亿元。
3.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134亿元。加上中央提前下达转移支付、上年结转12亿元后,收入总量为146亿元。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安排32亿元。加上调出资金114亿元后,支出总量为146亿元。
4.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2738亿元。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851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816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35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36亿元。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安排2607亿元。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832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716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出30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支出29亿元。收支相抵,预计收支结余131亿元。
(二)市级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1.市级一般公共预算。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868亿元,增长5%。其中,税收收入预计550亿元,增长3.7%。加上中央提前下达转移支付、区县上解、地方政府一般债务收入、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资金、上年结转等3032亿元后,收入总量为3900亿元。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1815亿元,增长6.4%。加上市对区县提前下达转移支付、上解中央、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地方政府债务转贷支出等2085亿元后,支出总量为3900亿元。
(1)市级重点支出项目预算安排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05亿元,增长1.7%。公共安全支出117亿元,增长4.6%。教育支出168亿元,增长6.8%。科学技术支出37亿元,增长3.9%。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9亿元,增长5.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17亿元,增长4.8%。卫生健康支出208亿元,增长4.7%。节能环保支出55亿元,增长4.1%。城乡社区支出86亿元,增长7%。农林水支出46亿元,增长84.8%。交通运输支出165亿元,增长3.2%。产业发展支出58亿元(资源勘探工业信息、商业服务业、金融、粮油物资储备四个科目之和),增长36.4%。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21亿元,增长0.6%。住房保障支出45亿元,增长3.7%。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9亿元,增长3.7%。
(2)市级对区县转移支付预算安排1635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1498亿元,专项转移支付137亿元。
(3)市级预备费安排30亿元。预备费在年度执行中根据实际用途分别计入市级支出和对区县的转移支付。
2.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
——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883亿元。其中,市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800亿元。加上中央提前下达转移支付、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上年结转等1384亿元后,收入总量为2267亿元。
——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416亿元。加上市对区县提前下达转移支付、调出资金、地方政府债务转贷支出、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等1851亿元后,支出总量为2267亿元。
3.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36亿元。加上中央提前下达转移支付、上年结转7亿元后,收入总量为43亿元。
——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安排21亿元。加上补助区县、调出资金22亿元后,支出总量为43亿元。
(三)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计划和还本付息安排。
2024年,根据财政部提前下达的新增政府债务限额和到期政府债务还本需求,全市政府债券计划发行1564亿元。其中,新增债券450亿元,主要是用于市级重大项目建设83亿元、区县政府投资项目建设367亿元;再融资债券1114亿元,主要是用于偿还到期政府债务本金。
2024年,全市政府债务还本支出安排1149亿元,付息支出安排404亿元。其中,市级政府债务还本支出安排377亿元,付息支出安排112亿元。
待财政部正式下达2024年全年新增政府债务限额、批准再融资债券发行计划后,全市政府债券发行计划和支出安排将相应做出调整。
上述支出方向中,涉及预算草案批准前必须安排的人员、基本运转等支出,按照预算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已作相应安排。
各位代表!做好2024年财政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市财政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主动接受市人大的监督,认真听取市政协的意见建议,唯实争先、拼搏奋进,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为的担当,扎实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更加强大的巴渝力量。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